家长们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焦虑:为什么我家孩子感觉也训练了,但是却没有看到明显的康复效果呢?
钱也花了,训练也做了,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也都试过。
一家机构的干预效果不好,那就换一个机构;一种方法无效,那就换一种方式,为什么孩子还是那个样子?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好?
孩子康复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
01、自闭症孩子的能力不同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闭症是一种谱系障碍,就像光谱,所以在自闭症谱系上按照能力划分有:高、中、低功能;按照程度分有:轻、中、重。
不同程度的自闭症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不相同,所以任何疗法或者和任何方式的学习都不能保证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看到相同的效果。
比如不同程度的孩子所具备的先备技能各不相同,有些高功能的孩子可能在智力方面与常人无异,也已经具备了许多基础技能,比如模仿与语言,那他们可能欠缺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等等。
有些中重度的孩子可能前期还并不具备模仿能力,语言也一直出不来,就是训练了两三个月还没有达到仿说的情况。
所以训练方案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也就是干预训练一直强调的每个孩子都要有“个别化训练方案”。
在系统的专业能力评估之后,评估员会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来制定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案。
而这套方案中涉及到的训练项目是适合目前孩子能力的,因为只有孩子能顺利进行项目,老师才能对项目进行逐步升级,来渐渐提升孩子的能力,才能做到短板能力重要突破。
02、训练是否专业?
花钱送孩子去机构干预价格不菲,成本太高又看不到效果,那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所用的方法不够专业?
判断一个方法专不专业主要看两点:有效性和系统性。
有效性,简单来说就是这个训练方法适不适合孩子的能力程度,他在目前的能力水平上是否能有提升,也就是我们说的“见效”。
但是,有很多家长都会只关注有效性而忽略系统性这个重要原则。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也就是训练需要由浅入深逐步进行。
不仅是机构训练,我们的家长在家庭干预中也经常出现训练不系统的问题。
家长在网络上多少也学了点方法,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全用在孩子身上,因为不够系统,所以训练也难见效。
比如想要训练孩子的语言,一上来就对着孩子说话,让孩子跟着仿说。但是这个孩子没有动机,连基础的模仿能力和听指令的能力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更别说出语言了。
所以选择训练方法一定要强调专业性和系统性,不要在孩子身上尝试杂糅各种方法,一定要选择系统、专业的。
03、训练时长和密度
早在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Lovaas发表了一篇有关干预训练有效性的论文。
在他的这项研究中,19名自闭症的孩子在两年内每周接受高达40小时的行为干预训练之后,有百分之47的孩子到一年级的时候便有明显的能力提升,而对照组的一般孩子却未见到明显的效果。
后续的研究也纷纷证明了这一观点:有效的行为干预需要至少达到每周40小时,每天6小时的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
想象一下孩子每天在机构上课两三个小时,那他这一天中剩下的时间家长都好好把握住了吗?
如果在机构以外的时间没有被充分利用,那干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在机构所学的技能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足够的泛化。
所以家长在家也要学习专业的方法,坚持给孩子做训练,让康复效果大。
04、效果也有大小之分
我们机构曾经有一个孩子,他刚来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语言的,但是他从无语言到有语言其实只花了一个星期。
我相信有家长要问了:那我的孩子一个星期也能出语言吗?
我们只能回答您:不一定。
现在我叫我的孩子,可能他的眼神能比之前多看我一秒,那也是进步也是效果。
但我们的家长不一定能意识得到这样的“进步”,因为很多家长认为的“效果”可能主要是从语言上来体现。
其实孤独症孩子的康复效果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未必只有语言才是标志。
一个孩子可能训练一个月两个月语言还没有达到仿说的情况,但并不代表他的能力没有进步。
比如这个孩子模仿比以前增加了,比如这个孩子听指令的能力比以前好了。这些都是为他将来语言爆发做准备的。
或许这个孩子两个月都还不会仿说一个字,但是我们坚持到第三个月的时候,这个孩子如果出现语言爆发,一下模仿20个字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来说,不用太多地在意眼前、在意多久能见到效果,我们需要做并且能做到的一点就是:保证孩子的训练是专业的,保证孩子的训练时长是足够的。
这样孩子的进步则指日可待了。
MUST行为引导技术
MUST行为引导技术是国内首套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也是适合中国家庭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集行为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一体,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创立而成。
MUST孤独症综合疗法旨在激发动机,提升理解力,从“动机(M)、理解力(U)、技能(S)和训练方法(T)”等孤独症孩子的核心缺失入手,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