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孩子有一些重复性的语言。比如,孩子说“我要吃雪糕。我要吃雪糕。” 可是,当我们回答了他的问题之后,他还是在不停地说“我要吃雪糕”。此时,大多数的家长就会认为,这是孩子的一种刻板性语言行为。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也许,您还不够了解孩子......
刻板的语言的背后,其实可能是有着孩子不同的要表达的含义。也许,有的是在询问,有的是在征求意见,有的是在递进。当然,也有的是在表达不满。
孩子的语言是不是真的刻板?可能是我们理解错了......
案例
有一个孩子,他就老说“我要吃雪糕”。
这个时候,我们就回答他“不行!现在冬天了,天太冷了,吃雪糕会肚子疼,不能吃。” 结果,过了一会儿,孩子又说了一遍,“我要吃雪糕”。我们可能还会非常耐心的,和他讲:“不能吃雪糕,吃了肚子疼。”
我们以为孩子应该明白了,结果不曾想过了一会儿,孩子又问了第三遍。“我要吃雪糕啊?”此时,家长不免会想:"你怎么还问呢?而且竟然用同样的语言,怎么这么刻板呢?"
这也许真的不是刻板,而是孩子他的语言实在是太匮乏了,不够丰富,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刻板。
真相
当孩子一遍表达我要吃雪糕的时候,应该是他真的想吃雪糕。
那为什么二遍他又问呢?
想一想。其实可能二遍孩子问的是:“那什么时候我可以吃呢?”他想表达的意思变了,但是你又做了一遍的回答。那你回答孩子的问题吗?其实没有。
所以家长觉得自己说的很明白,但是在孩子看来,家长是答非所问。因此才会出现了第三遍“我要吃雪糕”。
其实到第三遍问的时候,孩子可能就是在问你,“我什么时候可以吃?请你回答我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依然没有接收到。
也有的家长可能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发火了,“别问了!不许再问啦!不许吃!”
我们跟孩子的想法,此时像两条平行线,压根儿就没有相交。
总结
所以,其实孩子是一遍一遍,用他仅有的那点儿语言水平,在问他不同的问题。
但是,我们没有接收到,我们却用同样的答案,来回答他的不同的问题。所以他会感觉你没有回答他。
然后孩子出了情绪,家长也开始有了脾气,这个可能就是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所谓的刻板的语言的错误的认识。
由于家长可能会对刻板的语言存在错误的认识,因此,我们不能用一句“刻板”就误读或者是错会了孩子的意思。忽视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